在反思中学习,在反思中进步

时间:2009-11-18 21:38    来源:北京红缨幼儿园    作者:园办     点击:
    这几个月,走进外教老师的课堂,从他那激情洋溢的神情的教学语言,以及每一个眼神,动作,每一次的激励,总结,无不体现着精深的文化底蕴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对于我一个刚入园不久的老师,又是一个红缨新人的背景老师来说,很值得我从中学习并感悟。回想我在这一段时间的实践中,有很多的不尽人意,认真反省,我便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我的文化底蕴还有待提高。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,我之前可谓是想尽了办法:讲故事,发小奖票,表扬,比赛-------对于这些小方法,孩子们到是很有兴趣,可是用不对地方就失去了这些方法的魅力。孩子们非常喜欢像外教老师这样的名师上课,甚至一堂课后还念念不忘的。这是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,能不断开拓孩子的学习视野,在是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,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学科领域学习的兴趣,使他们能够厚积薄发。然而,我缺乏的正是这种必须靠长久积淀而成的文化底蕴。

      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的广度和深度,就是学识和精神的修养。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,沉淀;它需要博览群书,需要体验生活,更需要对书籍和生活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。(摘抄)

      在新的教研活动中,新的课程中,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,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,还是孩子们学习的引领者。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将决定教学的生动性,趣味性,也将进一步决定教学的内容,效果。

      追根溯源,原因自我总结有以下几个原因:

      一是缺乏静心读书的心态与习惯。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年轻老师,只想着用现在的时间花在玩上,而没有去把握现在的时机,是一个增长知识和经验的难得机会。或者只是来应对上级给的任务。而有一部分老师即使读书也带有较强的功利性,如为了提高学历,培训过关,应付差事等。阅读是一种积累,他拒绝浮躁,排斥急功近利。每一天的生活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积累的阶段,如孩子们发生的小事情,课堂上的个别孩子出现四散跑,孩子之间的小碰撞,告状小朋友等类似这样的事情,每天的问题都不一样,可就是这些琐碎的平凡事才使得我们老师伤透脑袋。因此就出现了有时就自然而然的埋头于琐事而放弃了自我提升,在一种低效劳动中不断“重复昨天的故事”。

      二是教育境界的影响。许多教师只是把带好孩子当作一种职业生存方式,缺乏一种事业追求,从内心深处难以产生境界需要。谷园长的一句话很让我深思即“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”

从自己的内心去找动力系统,让它来支配自己的所需所求。这也是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。从内心产生阅读需求。

幼儿园的老师,别小看了这个职业,它是源源不断学习的职业,想要当好,并做的出色就应当首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。只有知识渊博的老师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科内容,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。如果我的阅读缺失,就无法把握现代的教育发展潮流,无法对孩子们进行心灵和精神上的引领,其教育教学必然缺乏底气。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。个别差异性决定了孩子的性情和性格,如果老师的引导方法不得当孩子们会陷入一种什么困境。就例如我们班的孩子田田,来园两个月的时间,都始终让我们老师看不到光明所在,早入园总哭哭闹闹没有一天是开心进班,这让我很头疼,读不懂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让我有了体验,文化底蕴的浅薄。事例在不断的发生,状况的不一,更使我增强了读书的自主性和自觉性。把读书当做内在的精神需求,当成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,当成一种生命享受。

     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的无可比拟的时候,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,艺术家和诗人。”每一个教师都要将自己置身于或平庸或火热的生活之中,去经历,去体验,去思考,在现实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中,让激情奔涌的思想和碰撞冲突的心灵升华出生命的境界。而我们自己的形象也会因此而平添一些厚重的质感,从而成为一个有品位,有感染力,不言而教的人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苗二班:刘春红老师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9-11-9